婚俗礼仪之再变:鸡鸭代鹅
上面我们说到,在古代婚礼的奠雁礼节中,由于雁的难求,所以古人运用了变通的方法,除了上述的口说雁而实无雁、木雁取代活雁、鹅取代雁等三种办法之外,其实还存在有第四种变通的办法。
第四种变通的办法,就是用鸡鸭乃至羊来取代雁,取代鹅。
在这里,之前用以取代雁的鹅也被别人取代了。所以,奠雁之礼,开始时要求用雁,后来就放松为鹅,再后来,也就宽松为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因为纳雁礼本来就又称"奠雁"、"委禽"。鹅和鸭、天鹅又都同属雁形目鸭科,也是一种水禽。《宋史》礼志十八记:
宋诸王纳妃,赐嫁白银万两……士庶人无雁奠者,三舍生听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骛代。
我的天,羊都上了。这条资料帮助我们理解,辽代童子造型中,为什么除了执雁、抱鹅,还有坐羊(见下图)的造型,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他们应该统统都是纳吉迎祥的一类。因为羊与吉祥的祥的关联,就更加久远紧密了。
辽代童子骑羊挂件 老赵藏品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九阳消寒图》中的童子骑羊
另外,我们从上述《宋史》的记载可以明白,自宋时鸡礼就开始出现。因为鸡比鹅饲养的更普遍,而且更能代表雁礼的象征意义,于是"鸡礼"为社会所接受,并沿袭至今。
陕西凤翔木版画中的辟邪降服鸡 网络资料
吉(鸡)祥主题年画 网络资料
婚礼用鸡,其实很好理解,鸡本为驱邪之日者阳精。况且鸡的谐音吉,也随着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也越加成为大众的吉利要素。所以,公鸡与婚姻也结成了一种关联现象,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长命鸡"。长命鸡是汉族婚姻习俗中的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聘物。流行于河北,山东等地,由奠雁演变而来。《畿辅通志》引《定州志》:
亲用礼用雁,或以苍鹅代之,俗多用鸡,曰'长命鸡',义取匹配不乱群也。
宋《婴戏鸡图》局部 磁州窑 网络资料
据资料介绍,在山东一些地区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抱鸡图的是吉利。关于长命鸡民俗,也有另外的延伸,说是习俗中临近娶亲时,男方要准备大红公鸡一只,女方准备一只肥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出嫁时,女方所备的公鸡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随花轿出发,并要在公鸡未鸣之前赶到男家。人们认为公鸡不睡觉,而母鸡不睡,寓以气势压倒公鸡。然后,男方将公鸡交给抱鸡人,将公鸡、母鸡一同拴在桌腿上,并不时打公鸡,直到公鸡有气无力,这是妻子制服丈夫的象征。这就有了新婚男家女家争夺家庭控制权的含义了,不管怎样,这两只鸡都不得杀掉,故称长命鸡。
李润平在一篇散文中曾经说起婚礼中的长命鸡:
1956年,母亲出嫁的那天,一贯讲究说法的姥姥,特意在母亲的陪嫁中增加了一只半岁大的黄草鸡--长命鸡,祝愿父母一生吉(鸡)祥如意、大吉(鸡)大利;无灾无难、长命百岁。
因为长命鸡"身份"特殊,父母对它疼爱有加、关心备至:怕它住得不舒适,父亲专门找人设计,把鸡舍筑在靠窗户一头的火炕内(出入口在窑洞的外窗台下),使其冬暖夏凉;为了让长命鸡身体健康,母亲专门从山里挑来沃土,在院子旁边的空地上堆成土丘,经常洒水,让它觅食生起来的小虫子……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喂养,长命鸡变得丰满健壮,神采奕奕,羽毛油光发亮;更讨人喜欢的是它下蛋特别勤,别人家的母鸡隔一天下一枚蛋,长命鸡是连续下四五枚蛋才休息一天。长命鸡产的蛋,父母舍不得吃,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回了火柴、煤油之类的日用品。
金代抱鸡童子铜件 老赵藏品
金代抱鸡童子铜件 老赵藏品
见张杨《怡红翠绿:宋金红绿彩俑》
根据宋史的记载,婚礼用禽,不仅有鸡,也有鸭,鸭子在传统美术作品中,也是娃娃的好朋友,只是他们也大多混杂于鹅与雁的题材之中了。也就是说既有混进雁中的鸭子,也有被认为是鸭子的雁鹅。但是不管怎样,他们也牢牢地维系着禽-童子-荷花的核心关联要素。请看以下南越王墓葬博物馆藏宋金瓷枕的一组例子。
南越王墓葬博物馆藏宋金瓷枕 乐艺会资料
耀州窑博物馆藏金代瓷枕 乐艺会资料
(全文完,感谢阅读)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