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公认的健康食物,不仅价格"亲民",而且营养丰富,但关于它的各种流言也甚嚣尘上。
最近,九叔就看到不少蔬菜致癌的言论在网上广为流传,引起多人关注。甚至有不少文章称,蔬菜致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名单。
对此,不少人看到后心头一紧,真有这样的事吗?今天,叔来给大家好好扒一扒。
老百姓对营养来源之一的蔬菜向来重视,但有的蔬菜在网络上却被贴上了"有毒""致癌"等标签。事关饮食安全,不得不引起重视,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传言为了防止娃娃菜在长途运输中变质、损耗,商家们会使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防腐。
实际上,现阶段福尔马林已经被禁止应用于食物,商家给蔬菜保鲜常用的是咪鲜胺等广谱杀菌剂,便宜又较安全。
而且喷洒甲醛想要达到防腐的效果,就会出现一个显著特点--刺激性气味强。因此购买时只要注意蔬菜的气味,很容易分辨。
另外,甲醛溶于水,易挥发。如果真的买到甲醛蔬菜,只要多冲洗、放置一段时间,就会散去,最后高温煮熟,就可以有效避免甲醛的危害。
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会产生亚硝酸盐、硝酸盐。因此这两种物质也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源之中。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蔬菜或多或少都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确实会导致人体中毒,而且在胃酸环境下,亚硝酸盐和蛋白质代谢产物反应还会产生致癌物亚硝胺。
就拿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来说,得一次性吃约1.6千克香椿才可能达到中毒剂量。
因此,吃香椿容易致癌的理论纯属谣言。
佛手瓜网传致癌的证据是"高温炒制会产生丙烯酰胺",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丙烯酰胺为2A类致癌物。
首先,佛手瓜在高温下,所含的天冬氨酸等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确实会产生丙烯酰胺,但含量极少。
其次,2A类致癌物指的是动物实验中证实有致癌风险,并未证实对人体有影响,只能认为有潜在风险。
以体重60千克的人举例,致癌安全摄入量为2.6*60=156微克,要想达到这个数值,得一次性吃掉十几斤爆炒佛手瓜,根本难以实现。
此外,如果担心丙烯酰胺风险,就尽量避免煎、烤、炸等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的方式,保留蔬菜原汁原味。
蔬菜致癌不可信,但有些蔬菜吃不对确实会产生危害,这4种蔬菜可能是真正的"健康杀手"。
西红柿未成熟前含有龙葵碱,一旦摄入过量可能会引发中毒反应,轻则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死亡。
龙葵碱会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因此一定要等西红柿成熟再吃。
另外,西红柿长黑斑也不能吃,可能是交链孢菌导致的,这种菌类会产生交链孢毒素,可能致癌,因此绝对不能吃。
土豆发芽时也会产生龙葵碱,200毫克就可以导致中毒(相当于30克发芽土豆)。因此土豆发芽或变青是不能吃的。
此外,非发芽区毒素含量同样较高,把芽削掉之后也不宜食用。
新鲜黄花菜的花、根含有有毒生物碱,会刺激肠胃引发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而有毒生物碱,会在干制过程中被破坏,因此建议黄花菜要吃干黄花菜。
野外的蘑菇大部分都含有毒素,也就是常说的毒蘑菇。
蘑菇有无毒性,无法完全通过简单的肉眼观察分辨,有很多需要专业知识和仪器检查,因此最好不要擅自采摘自己不认识或无法分辨的蘑菇,更不要随便吃。
毒蘑菇一旦中毒潜伏期只有2-24小时,最短只需几分钟,轻则恶心呕吐疼痛,严重可能会引发幻觉、脏器损伤,甚至是死亡。
蔬菜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身体缺乏无机盐、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还可能导致肠道功能保持不佳,引发便秘,甚至增加肠癌的发生风险。
因此,蔬菜的摄入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那么,日常应如何正确吃蔬菜呢?
蔬菜放的越久,水分流失越多,口感也大打折扣。若蔬菜出现腐烂,还会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建议多吃新鲜蔬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荐每天新鲜蔬菜摄入量为300-500克,吃够量才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建议深色蔬菜占蔬菜摄入量的一半以上。深色蔬菜,指的是红色、紫色、绿色和与之相关颜色较深的蔬菜,此类蔬菜富含胡萝卜素,能够补充维生素A,对人体大有裨益。
虽然都是蔬菜,但每一种蔬菜含有的营养素种类和含量都和其他蔬菜有所差异。
因此为了营养均衡,最好增加食谱中的蔬菜种类,比如:十字花科、叶菜、豆类、菌藻类等,应定期更换或多种搭配。
蔬菜的营养流失和"水、热、碱、氧"等有关,因此要锁住营养,就要避免水分流失、高温、强碱、氧化4种状况。
在烹饪时,先洗后切,因为切后再洗会导致营养素溶于水中流失,再快速焯水,加入少量的盐和油来锁住营养。炒菜时出锅前再放入盐、醋等。
食物是人体的能量来源,蔬菜和肉类在营养补充方面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因此大家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营养均衡。
关于蔬菜致癌的传言,大多都是盲目夸大,制造焦虑,用以博眼球的噱头,大家要理性看待。
关于蔬菜的知识就先说到这,正规渠道购买的蔬菜,大家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