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主流思想。姑且不论这一举措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汉武帝提高了儒生的地位,却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士"这一阶层几乎是不能参与政治的,之前都是贵族才能管理、治理国家或者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凭借其文化知识积极参与政治,出将入相、变法争鸣、纵横捭阖。秦朝是信奉法家思想的,所以才会有"焚书坑儒"。
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秦朝不重视儒生的教训,儒生地位有一定的提高,但汉初奉行的是黄老之道。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西汉时期,只是提高了儒生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并没有成功的给他们灌输忠于刘氏的思想。换句话说,当时儒家还是没有变形的儒家,儒生们的心中装的是天下,是整个国家民族,而不仅仅是帝王一人。
王莽本身就是一个儒生之中的代表,他又是外戚,掌握着朝廷的权力。因此,当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官吏腐败、蓄养奴婢成风,社会矛盾尖锐,活跃在当时朝廷上的儒生集团都认为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王莽被推到了前台,幕后是整个儒生集团,他们希望能够做点什么来挽救天下,改变国家的走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王莽篡汉,不如说是士人(儒生)集团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只不过这场改革在后世帝王看来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给他戴上"篡逆"的帽子。柏杨先生认为,"王莽夺取政权的目的与刘邦不同,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而能使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对王莽是很有同情的。他认为:"在前汉之世,政治家的眼光,看了天下,认为不该就这么苟安下去的",王莽"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可惜王莽失败了,后世的士人(儒生)、政治家再也没有勇气进行如此彻底的改革,只能修修补补,勉力维持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或许这也是封建王朝为何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时间)。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主题上来,汉武帝自己提高了儒生地位,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没想到却为西汉的灭亡挖了个坑。在西汉时期的儒家并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在乎谁能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社会。并且在当时儒家的观念里,其实没有永远一朝一姓的天下。天命是归于有德者,有德你就能当皇帝,无德天命就会归别人。
儒生们可以利用王莽实现他们的政治设想,王莽可以借助儒生们树立自己的威信,试图取代汉家。 就这样王莽与儒生们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儒生利用他们的可怕的宣传能力制造祥瑞和社会舆论帮助王莽上位,而王莽则可以推行儒生们的乌托邦设想。这简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儒生们高高兴兴地把刘氏子孙赶下了台,把王莽推上了帝位。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特别能折腾,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想到自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帮儒生会把他的后代子孙赶下皇位,扶持一个儒生代表当皇帝,推行他们的改革理想,这实在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