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明打造的老物件收藏室古城小巷。
各式各样的bb机和很多早期的翻盖手机、滑盖手机。
各式各样的老物件。
舞狮队红包盒。
"这是80年代的bb机。"
"这是我爷爷舞狮队用来装红包的盒子。"
在千年古城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喜欢收藏老物件的80后陈方明,已收藏了几百件老物件。他的收藏室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一秒穿越回上世纪八十年代。"想让自己的后代,包括别人的孩子来到我的古城小巷时,能感受到以前生活的艰苦,知道稻谷是怎么做的,了解我们以前的电视是黑白的,知道自行车是要'年审'的。"陈方明说。
从"三转一响"到打谷农具
陈方明的收藏室位于佗城影剧院对面的巷子深处,他按照小时候的印象,把近两百平的收藏室布置成了他心中"家"的模样,并起名"古城小巷"。
进入木质结构的"古城小巷",古色古香的韵味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谈经书院"四个大字牌匾。据陈方明介绍,这个地方在清朝光绪年间属于大家族戴家,"谈经书院"就是专门给戴家的后代学习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变成了"古城小巷",但牌匾还是留了下来,传承着一百多年前的记忆。
在他的收藏室里,基本包含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家庭所需的生活物品,从打稻谷的农具到做饭用的锅碗瓢盆,从各种型号的bb机到收音机、自行车、电视机及配套使用的稳压器和天线……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城的"大户人家"家里。
从"被人嫌"到"主动送货来卖"
一直以来,老物件对陈方明就有莫名的吸引力,收集老物件这一爱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陈方明回忆:"五六岁时,我和同伴在路边玩耍,无意中看到路边有一尊只有一只胳膊的笑佛瓷器,我就把它拿回家里去了。"但是父亲及许多亲友反对他的爱好,"他们认为老物件不干净",讲到这里,陈方明神情有些黯然。
后来,陈方明走南闯北,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工地里搬砖,也做过小本生意。近几年,在父亲离世等现实因素下,他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龙川佗城。近几年,在农村地区"三 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下,佗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方明又重启了他收集老物件的爱好,骑着三轮车到废弃的、准备拆迁的农村老房子里转悠,收集他眼中的"宝贝"。
刚开始收集时,陈方明也面对过很多非议,"我们这个镇上的人感到很奇怪,怎么会有人收集这些别人不要的东西。"但陈方明坚持着自己这一爱好。后来,陈方明慢慢练成了"火眼金睛",坐在车里他也会望着路边,偶尔路过某些漂亮的石墩子、坛子,他会很兴奋地倒车回去,上前询问物品所有者能否将这些老物件卖给他。
慢慢地,佗城"古城小巷"老板在收老物件这一消息在镇里传开,开始有人主动打电话给陈方明,"明哥,我这里有些老物件,你要不要拿去"。陈方明就会骑着三轮车去把老物件载回来。令陈方明想不到的是,前段时间,河源市区的人通过朋友打听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专门给他送了几盒以前的老歌磁带。
老物件寄托着儿时的记忆
80后的陈方明从出生到成年一直处于经济、科技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收集老物件是他的爱好,但对现在的他来说,老物件更是寄托着儿时的记忆。就拿沟通方式来说,他经历过写书信、用bb机沟通、插电话卡打电话、拥有诺基亚黑白手机、拥有彩屏电话,再到现在拥有"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他想用这个收藏空间将自己的回忆留住,"想打造一个留住童年回忆的地方"。
他也想把他的收藏室打造成一个可供人们参观的场所,让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能够在"古城小巷"追忆当年;"想让自己的后代,包括别人的孩子来到我的古城小巷时,能感受到以前生活的艰苦,知道稻谷是怎么收的、了解我们以前的电视是黑白的、知道自行车是要年审的",陈方明介绍。
经历了几年收集老物件"入不敷出"的状态,陈方明最近的生活也有了些起色,曾经有河源民宿老板喜欢他这些老物件,找他购买,他也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感到开心,将自己珍藏的老物件送人。
"古城小巷"的名声越传越广,有城里的人专门跑到佗城"古城小巷"来拍照,寻找以前的记忆。最近,让他开心的是亲眼见到小朋友路过"古城小巷"时感慨:"这些东西奶奶和我说过,我以前在照片里看到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罗清峣 见习记者 蔡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