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其中,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东晋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在东晋历史上,司马昱可谓是最短命的皇帝,也即他52岁登基,结果8个月后就忧愤而死!
一
具体来说,司马昱幼年聪慧,深得父亲晋元帝司马睿宠爱。当时著名的学者郭璞就评论司马昱说:"振兴晋朝的,一定是这个人。"不过,历史上的不少神童,都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比如在三国时期,钟会、诸葛恪、曹冲在年少的时候,都以聪慧著称,结果他们的结局都不如人意。
司马昱成年后,清虚寡欲,擅长玄学。永昌元年(322年)二月,晋元帝司马睿下诏封司马昱为琅琊王。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年),晋成帝司马衍徙封司马昱为会稽王。
永和元年(345年),因晋穆帝司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褚太后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也即此时的司马昱成为了辅政大臣。永和二年(346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诏司马昱负责朝政。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灭成汉。此后,他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对他也推崇佩服,便以他作为心腹,让他参与朝政,想以此与桓温抗衡。并且,司马昱还大量援引会稽人士及玄学同好进入朝廷,来制衡桓温。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司马昱等人的抗衡,促使权臣桓温难以篡位称帝。
二
兴宁三年(365年),司马奕继承帝位。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司马昱进位丞相、录尚书事,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司马昱又坚决辞让。
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370年),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之后的行动。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372年1月6日),大司马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于同日率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诚然,司马昱之前或许没有登基称帝的野心,不过,形势使然,司马昱只能坦然接受。于是,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朝东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玺绶带,即日便即位为帝,改年号咸安。
司马昱即位不久,桓温就诬陷司马晞谋反将其免官,然后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自诬与司马晞及殷涓、庾倩等人谋反,以求翦灭陈郡殷氏和颖川庾氏在朝廷的势力。随后桓温指示御史中丞司马恬奏请司马昱依法处死司马晞,司马昱不肯,下令再作议论。
但是,桓温不打算就此罢休,而是再次上奏求诛司马晞,言词十分严厉急切,司马昱于是亲手写诏给桓温说:"如果晋室国祚长久,那么你就应该依从早前的诏命从事;如晋室大势已去,那你就让我退位让贤吧。"桓温看后害怕到流汗色变,于是不敢再提这件事,只上奏废掉司马晞和他三名儿子,并流放其家属。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灭族,殷氏和庾氏一蹶不振,桓温在东晋朝廷的权势也达到了高峰。
三
最后,司马昱一方面应付桓温,另一方面延续之前的措施,又引王坦之、谢安等人与桓温抗衡,而二人不负众望,最终也成功挽救了晋室。不过,在和桓温这位权臣的较量中,司马昱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忧愤得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又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而这,自然是在效仿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但是,桓温显然不是诸葛亮这样的忠臣。
因此,大臣王坦之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你又对这个决定有什么不满呢!"王坦之却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
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的旧例。"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也即司马昱最终没有授予他废立皇帝的大权。咸安二年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11月19日),司马昱被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由此,对于司马昱来说,总共在位时间只有八个月,从而成为东晋最短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