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五月十五日,镇守南阳的鲁炅终于支撑不住了。他已经在南阳坚守了整整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叛军派出武令珣和田承嗣两员大将相继来攻,都被鲁炅挡在了城外。由于南阳城地理位置重要,敌人也不敢越过南阳向南进攻襄阳,只要襄阳安全,那么从襄阳经过汉江前往汉中的道路,以及从襄阳走陆路经过武关前往长安的道路就是开放的。
但守卫南阳一年并不容易,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鲁炅就已经弹尽粮绝了。城里的食物都吃光了,一只老鼠都卖到了数百钱,饿死的人处处皆是,活着的人还必须继续守城。南阳的物资供应本应该从邻近的襄阳调拨,可是襄阳城的守军担心叛军拦截,不敢援助南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帝派出了一位宦官曹日昇前往南阳抚慰。曹日昇从汉江走水路到达襄阳后,襄阳太守魏仲犀却进行阻拦,因为前方有危险,他不敢让朝廷的使者去冒险。而此时,在华北地区已经站不住脚的颜真卿,也恰好通过这条路去往凤翔,在他的劝说下,魏仲犀才放曹日昇上路。
曹日昇带着十骑从叛军的军营中穿过--由于事发突然,叛军纷纷避让,他们成功穿过敌阵来到了城下。城内的守军本来已经绝望了,见有人来访,欢欣鼓舞将他们迎入城中。之后,曹日昇又回襄阳组织了一支千人的运粮队,将粮食从襄阳运入南阳,才帮助鲁炅又支撑了数月。
与鲁炅的主动撤退不同,在睢阳的张巡和许远所经历的战斗则更加多样化。
这一年的三月,叛军将领尹子奇进攻睢阳,此时张巡已经从宁陵来到了睢阳城,与许远共同守卫这座城市。张巡负责军事,而许远主要负责后勤,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
睢阳城的兵并不多,张巡把将士们集合起来,痛心地告诉他们:既然受国之恩,死节就是应该的。他唯一不甘的是无法为将士们争取更多的赏赐,让为国卖命的人感到心寒。他说这话,是由于之前他曾经向负责河南地区的虢王李巨请求赏赐,李巨只给了他一些空名告身,没有给其他赏赐。唐朝此时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告身,因为皇帝为了鼓舞将士,几乎到了滥发告身的地步。他发出去了许多在和平时期非常珍贵的名号,比如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等,至于中郎、郎将,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异姓封王的。由于名号太滥,大将军的告身只能换顿酒喝,就连普通士兵杂役都可以穿上高官的金紫衣服。唐朝吏治的败坏到此时已经登峰造极。
张巡的鼓励让将士们激情澎湃,他随即杀牛犒军,吃饱之后全军出战。敌人看到他们开城之后出来的士兵不多,纷纷嘲笑。张巡亲自执掌大旗,率军冲向敌阵,将他们击溃。这一仗,唐军杀死了三千多人,将叛军赶出了数十里。
但敌人人数太多,当晚就回来继续围城。双方你来我往,一天出战数十次,变成了持久战。在长期的抗战中,张巡展现了极大的智慧。为了迷惑敌人,他有时敲响进军鼓却并不出击,甚至在夜里不停敲鼓,让敌人休息不好,又不能放松,到了白天反而出兵进攻,最辉煌时,能够杀死对方五千余人。
在张巡营中有一位神射手叫作南霁云,张巡和他谋划如何射死尹子奇。但他们不认识尹子奇,尹子奇也在阵前做了伪装。突然间,从守军中射出一支轻飘飘的草箭,射中了一个叛军士兵,由于草箭太轻,没有杀伤性,这个士兵兴奋地捡起箭来,跑到尹子奇处汇报,告诉他城中已经没有箭了。说时迟,那时快,士兵刚和尹子奇说话,突然间一支箭飞来,正中尹子奇左眼。原来这是张巡的计谋,用草箭去发现尹子奇的位置,再让南霁云射杀他。
尹子奇虽然没有死亡,却失去了左眼,只得退兵。
七月初六,尹子奇卷土重来。如果说睢阳城前几次因为粮食充足,依然可以抵御敌军的话,这一次,他们却遭遇了内部人带来的混乱。
在许远的安排下,睢阳城原本一直不缺粮食。许远准备了六万石的粮食,足够守城之用。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从大方向上看,就会发现睢阳只是河南节度使下辖的一个郡而已。河南节度使不仅管辖现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还包括了山东黄河以东的许多地方。当时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听说睢阳粮食充足,下令许远将粮食分出一半,运给更靠北方前线的濮阳和济阴。许远并不想分粮,但作为他上司的李巨执意要求他这么做。
如果这些粮食有助于守卫两郡,倒也无所谓,不幸的是,济阴刚刚获得粮草不久就投降了叛军,叛军拿着来自睢阳的粮草开始进攻睢阳。与此同时,睢阳城的粮食在大量消耗之后却不够用了,将士们每天都只能分到一合米,唐朝的一合相当于0.1升,相当于现代的二两到三两。这样的粮食完全不够吃,士兵们只好把纸张、茶叶、树皮等掺杂在米里充饥。在城外的叛军不仅粮食够吃,兵力也是源源不绝,而在城内,随着士兵的死亡,兵力逐渐枯竭了。
睢阳围城战的后期,城内只剩下了一千六百名饥肠辘辘、贫病交加的士兵。城内对于智斗的倚重更大了。张巡为了弥补人员的不足,不断地采用火攻、器械等,将敌人的进攻打断。到最后,敌人也意识到城内的人快饿死了,他们改用围困的方法,在城外挖了三条壕沟避免城内的人逃走,等待着城内彻底失去战斗力。
八月份,守城的士兵还剩下六百人。张巡和许远分开守城,一人负责东北,另一人负责西南。他们和将士们吃着一样的食物,终日在城墙上,没有工夫下去休息。
虽然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但睢阳城并非是孤城。在当时,睢阳周边的城池有许多还掌握在唐军手中。比如,七月份时,当时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就曾经在现在的山东境内打了几次胜仗,连克高密、琅琊等地,杀死了两万余名叛军。
到了八月份,睢阳的周边就有许叔冀在谯郡(现安徽亳州),尚衡在彭城(现江苏徐州),贺兰进明在临淮(现江苏宿迁市泗洪县)。这些地方都在睢阳的身后,受到睢阳的保护。特别是位于临淮的贺兰进明,他原本是掌管这片土地的河南节度使,虽然此时皇帝已经派出另一位官员张镐取代他,但张镐还没有到达,皇帝的消息也没有传来,行使职权的依然是贺兰进明。作为一方长官,贺兰进明本应该调配这一方的资源支持睢阳,只有睢阳安全了,后方的这几个城池才有安全可言。但这些人都没有援助睢阳,也没有送出物资,睢阳的士兵眼看支撑不住,张巡只好派出大将南霁云带着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去临淮请求贺兰进明帮助。
南霁云出城后面对着黑压压数万敌人,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奋勇出击,硬生生打开了一条通道,突围后清点人数,发现只损失了两人。到达临淮后,南霁云见到了贺兰进明。贺兰进明却认为睢阳已经是死城,就算出兵也没有意义了。
张巡和南霁云等人只知道打仗,却不知道政治的复杂性。原来,身为节度使的贺兰进明不仅要考虑战场因素,还要考虑官场争斗,内斗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要比外部的打击还可怕。贺兰进明与唐朝宰相房琯是一对对头,作为东部的主将之一,贺兰进明本该受到重用,但作为宰相的房琯曾经利用职权,只给他不重要的位置。贺兰进明也并不是软弱之人,他乘见到皇帝的机会告了房琯一状,这导致房琯逐渐被边缘化,丢了宰相。作为反击,房琯在皇帝任命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之后,又请皇帝给他任命了一个不服从调派的副手许叔冀担任都知兵马使,两人在朝廷的加衔都是御史大夫,相当于是平级,于是许叔冀进驻谯郡,名义上是帮助贺兰进明,事实上既不听调遣,又起到了监视作用。
贺兰进明既需要注意敌人的动向,还要担心旁边的许叔冀,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根本不敢分兵去救援睢阳。援救睢阳的机会就这样在唐朝诸位大将的互相防范中流失了。
在贺兰进明与许叔冀出现矛盾时,还有一个人试图调和两人的矛盾,他就是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高适认为要想守住河淮地区,就必须同仇敌忾,放弃恩怨才能做到。他分别给贺兰进明和许叔冀写了信,请求贺兰进明援助睢阳地区,又请求许叔冀放弃恩怨,同心抗敌。高适之所以这样做,除了他的职位和远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与贺兰进明是好友。但他的热心并没有带来回报,贺兰进明与许叔冀的紧张关系直到他离职也没有解决。
贺兰进明不仅不分兵,还想把南霁云留下。南霁云面对着美味佳肴无心下咽,他慷慨悲痛地诉说着睢阳的惨状,咬下了一根手指交给贺兰进明,然后离开。
南霁云又到宁陵,在这里得到了三千援军。他于闰八月初三夜间,率领援军准备突入睢阳城,到达城下时,一场恶战不可避免。等他们入城后,三千人已经只剩下一千人了。城内的将士听完南霁云的诉说,知道这已经是他们最后能够得到的援助,都放声大哭起来,却依然坚守死战。
他们又坚守到了十月,城中不仅没有粮食,甚至连茶叶和纸都被吃光了,麻雀、老鼠都绝了迹。为了活命,将士们只好将战马杀死吃马肉,马肉吃光之后,张巡不得不采取了一个令他充满了争议的做法:他把自己的爱妾杀死分给将士吃掉。之后,吃人之风在城内蔓延,先是吃女人和家奴,之后老弱病残都被杀死吃掉了。按照史书的说法,那些即将被杀死吃掉的人,即便知道自己必死,却都没有逃走。更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本来就逃无可逃了,所有的人都知道必死无疑,只寄希望于多支撑几天,也许多一天,就有援军到来的希望。
事后,在唐肃宗的朝廷里,对于张巡是否应该封功充满了争议,反对者最重要的借口,就是他曾经吃人。他的友人李翰为他据理力争,又亲自写了他的小传,获得了皇帝的赞许,才平定了非议。
张巡和许远曾经想过逃走,但最后放弃了,决定坚守待援。但援军一直没有到来,十月初九,当敌人开始登城时,城内只剩下了四百守军,还大都因为饥饿与病痛无法行动。张巡向着西方朝拜,表示已经尽力了。他和许远被抓住后依然痛骂,尹子奇用刀撬开他的嘴巴,发现他只剩下三四颗牙齿了。尹子奇把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杀害,将许远带到了洛阳。
睢阳城失守时,新的河南节度使张镐依然在路上。
张镐从布衣开始,在风云际会中经过三年就担任了宰相,但由于他是跟随玄宗,并被玄宗派到肃宗身边的,在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比如,肃宗信佛,即便在行在,周围也围着大批和尚,一天到晚香火缭绕,钟磬并鸣。张镐就上奏说要想修福要靠治理好国家,而不是靠滥用和尚。这样的说法虽然是事实,却并不讨好皇帝。在经过了李林甫和杨国忠之后,整个皇室更倾向于任用听话的权相,对于直臣并不感兴趣。过了一段时间,肃宗就给张镐找了个好去处,他并没有直接罢张镐的宰相,而是巧妙地宣称张镐有文武之才,而战场上正好需要这样的人,于是给了张镐一个兼职,以宰相的身份兼任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把他从自己身边打发走了。
张镐倒是很高兴,于是带着新的身份前往就职。在路上,他听说了睢阳的情况,不仅加速赶路,还在没有到达时就发布了命令,命浙东、浙西、淮南、北海等节度使立刻发兵前往救援,同时获得命令的还有谯郡太守闾丘晓。此外,谯郡还驻扎着许叔冀的部队。
然而当命令发出去之后,这些人有的驻地太远不及来救,而近处的人也几乎没有任何行动,只是眼睁睁看着睢阳陷落。特别是闾丘晓,作为张镐的部下,他本来应该唯命是从,事实上却完全搁置了张镐的命令。
张镐赶到时,睢阳已经在三天之前陷落了。后人由此认为如果张巡再多支撑三天,就可以获得援助了。但如果理解了唐代内部的争斗,就会明白,即便能够多支撑三天,刚刚到达的张镐同样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进行援助。
最后能做的只是寻找一个替罪羊。许叔冀等人位置更高,很难追究,于是责任就落在了不听命令的谯郡太守闾丘晓的头上。张镐命令将他杖杀,作为对不服从者的警告。
杖杀闾丘晓,还为一桩诗坛公案画上了句号,这看上去更像是唐朝文人的一次报复事件。安史之乱爆发后,著名诗人王昌龄来到了谯郡,不知为什么得罪了刺史闾丘晓,被闾丘晓杀了。
这段公案充满了模糊性,比如,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为什么闾丘晓要杀死王昌龄,也许是因为嫉妒,也许有其他仇恨。王昌龄虽然一辈子漂泊,只担任过一些小官,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却是实实在在的。他的死亡让文人们感到愤怒,只是因为处于乱世时期,无法对闾丘晓追责。
在为王昌龄抱不平的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高适。此时高适依然是淮南节度使,虽然闾丘晓不在他管辖之下,但他依然有一定的能力为王昌龄申冤。巧合的是,作为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与高适有着近似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文人的同情,因此很可能高适是通过张镐来为王昌龄报仇的。
闾丘晓死前,曾经苦苦哀求张镐,以上有老下有小为由,请求留自己一命,张镐只是冷冷地回答:"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这也表明这是一次文人集团对军阀的痛快淋漓的复仇。
在守卫了一年多之后,雍丘、睢阳等地最终陷落,叛军打开了通往淮河地区的道路。但是,人们事后复盘时发现,他们的抵抗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这座小小城市的顽强抵抗,为唐军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就在睢阳陷落时,唐军最重要的攻势已经完成,西京长安也已经收复了。也就是说,就在张巡牵制了对方大量兵力的时候,唐军对于西京的总攻已经开始了。
但在叙述官军的总攻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另一位重要文人的命运。他有心救国,却不幸被打成了叛徒。
【摘自:《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 郭建龙/著 天地出版社&天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