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对此,刘备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公元221年,在成都登基称帝后,刘备亲自率军征讨东吴,这就是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前两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于夷陵之战来说,以陆逊击败刘备而告终。因为损失了数万兵马,蜀汉从此走向了衰落。
针对刘备的失败,不少人认为这是刘备没有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谋士良将所致,也即在夷陵之战时,刘备身边确实没有什么大将,都是一些没有成名的将领。那么,问题来了,以上四人为何没能参加夷陵之战呢?
一、诸葛亮
首先,诸葛亮在蜀汉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谋士,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诸葛亮要负责蜀汉各方面的事务,特别是在关羽、张飞等人相继被杀后,益州内部又有叛乱爆发,这就更需要诸葛亮来安抚了。
同时,因为刘禅年龄较小等原因,如果刘备将诸葛亮带到夷陵之战中,很可能导致蜀汉出现后院起火的问题。并且,在刘备率领大军伐吴后,诸葛亮还肩负着粮草筹集和运输工作。凡此种种,促使诸葛亮在当时不能轻易离开成都。
二、赵云
其次,就赵云来说,则是因为执意反对伐吴,所以刘备也没有带上他。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被属下杀害后,刘备坚定了讨伐东吴的决心。
但是,性格刚直的赵云没有选择沉默,他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赵云表达了蜀汉应当主攻曹魏,等到消灭篡汉自立的曹丕后,孙权自然会臣服的意思。换而言之,赵云希望刘备能够以大局为重,分清楚蜀汉当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已经失去理智的刘备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而且让赵云留下镇守江州。所以,等到刘备败退到白帝城的时候,赵云才率军前去护驾。
三、魏延
再者,对于魏延来说,则是因为镇守汉中,不能抽身到夷陵之战的战场中。早在刘备来到荆州后,魏延就开始了跟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
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这凸显出刘备对于魏延的器重和信任。等到刘备称帝后,汉中依然需要承担来自曹魏一方的压力,特别是在刘备将主力调集到夷陵后,魏延更不可能离开汉中了。所以,连刘备病逝之际,魏延都没有办法赶来。
四、马超
最后,针对刘备没有带马超出征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刘备不够信任马超。相对于长期跟随在自己身边的魏延,马超之前是割据一方诸侯,而且,马超之前有和韩遂内讧、背叛张鲁等经历,这无疑会让刘备多加防备。因此,在马超投靠之后,刘备对于马超更多的是名义上的封赏,比如授予骠骑将军、凉州刺史等官职,却并没有给予马超什么实权,尤其是不让他手握重兵。
此外,夷陵之战开始于公元221年,而一年后马超就病逝了,身体状况不佳也是马超不能前往的原因。总的来说,在夷陵之战中,很多老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前往战场,所以刘备带着黄权、张南、冯习、辅匡、赵融、廖淳、傅肜、吴班、陈式、向宠等人征讨东吴。诚然,刘备有培养年轻将领的打算,不过这些人大多没能回到益州,所以蜀汉的人才断层问题也就更加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