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昏君差那么点意思,明君却留下了不少"污点",在大明江山几经倾颓时奋起,再度为帝国续命数十载,明宪宗朱见深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为帝生涯?
一、社稷倾颓,少多磨难
明宪宗朱见深,他是明英宗朱祁镇嫡长子,"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嫡长孙,这位大明朝最尊贵的皇位继承人本应该享受着令人羡慕的出身所带来的福利。然而现实却是,朱见深在登临大宝前一次次遭遇生活的苦难,而身份带来的重担让他不得不拖着大明继续艰难前行。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瓦剌,结果英宗被俘,众多国之柱石死于乱战。但大明是幸运的,因为还有于谦这个救世主,然而朱见深却是不幸的,他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在将来更是目睹了朱家人再一次的手足相残。
在相持一年之后,觉得无利可图的瓦剌决定把被大明朝廷尊为太上皇的英宗放回。英宗与代宗这对难兄难弟相拥哭泣过后,代宗下令将英宗囚禁到南宫,不仅焊死了宫门,还下令砍掉四周所有的树,就是为了提防英宗复辟,这一关就是七年。
而父皇御驾亲征前夕,年仅三岁的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还是郕王的英宗亲弟弟朱祁钰受命监国。七年后,十岁的朱见深被亲叔叔剥夺了继承权,降为沂王,而挽救了大明社稷的于谦却沉默了。被迫身陷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朱见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还对未来"耽误"了自己一生的宫女万贞儿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二、内忧外患,张弛有度
景泰八年(1457),将领石亨、文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为求不世之功,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辟。然而这三位最大的复辟功臣不仅害死了于谦等一批中兴之臣,还因为争权而互相倾轧。英宗撒手人寰后,留给朱见深的依然是一个烂摊子,更难的是,于谦没了!
朱见深成为皇帝后,不仅要面对乌烟瘴气的朝堂,还得处理各地的起义和叛乱,其中就包括了荆襄流民的起义、藤峡盗乱之事、建州女真窃掠边境、北方蒙古入犯、西南都掌蛮作乱。若不是明宪宗积极出击,明朝很有可能在他或者他的儿子手上就没了。
这位逆境成长下的皇太子见证了大明朝太多的不幸,磨砺他成为了一位宽厚有容的守成之君。登基后,朱见深为代宗和于谦平反,甚至为于谦之死承认是父亲英宗的错误并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朱见深还在即位初期重用商辂、彭时等名臣,成化初年可以说是政通人和。
为了抵御外患,朱见深就把自己天赋点满的军政才能拿了出来,他将纳马赎罪归入司法。马匹在封建王朝的重要性无需赘述,而这场明代唯一一个时期使用纳马赎罪的马政改革使得大明重新有了对外作战的资格。不仅如此,朱见深还一直在整顿军队,明军在他的改制下一扫"土木堡之变"后的阴霾,成为朱见深稳定帝国江山的有力支柱。
三、重扫宇内,犁庭扫闾
朱见深一如历代先祖那样对外出兵,不过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没有提过亲征,而是交给将领们。成化元年(1465),两广内少数民族作乱,左佥都御史韩雍受命出兵平乱,大胜。虽然后来韩雍为了节约军饷遣散军队,被叛军趁虚而入,但朱见深加以宽恕,甚至更加信赖他。韩雍不负所托,在两广尽心尽力平定了叛乱。
成化三年(1467),明宪宗朱见深不满建州女真屡犯边境,任命明太祖麾下功臣、梁国公赵德胜的侄孙赵辅为主将,朱见深的命令只有一个:"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此战耗时一月有余,建州女真被杀者千余人,明军过境后就像整个土地被犁过一样彻底,史称"成化犁庭"。
苦于鞑靼屡次进犯河套地区,明宪宗虽然三次换将,但皆由名将王越总督军务,明宪宗的信任再次获得了回报。成化九年(1473),王越率军昼夜奔袭,于红盐池与鞑靼部决战,将后者驱逐出了河套地区,稳定大明西陲。王越的人生中数次同鞑靼展开大战,每每都是大胜,因功受赐诰券,特进光禄大夫、柱国。
成化三年(1467),鉴于文化差异导致四川都掌蛮与大明朝廷矛盾激化,宪宗一改先辈祖宗的羁縻之策,而是派遣大军实施镇压。第四代襄城伯李瑾率领大军平叛,先是通过铁与血实行围剿,然后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来维持稳定。在付出沉重代价后,都掌蛮一百年未再发生大规模暴乱。
四、人无完人,毁誉参半
不过由于早年的不幸经历,朱见深落得口吃的毛病,说话不利索的他几乎不会参与到臣子们的争论当中,因为吵不过这帮能言善辩的文臣,甚至常常不见衮衮诸公,而是均经内宦处决政事。同时,朱见深还重用宦官汪直,设置"西厂"的同时,命令汪直监察中央及地方事物。西厂虽然办事效率很高,但由于汪直等人的手段严酷而饱受诟病。
此外,朱见深常年深宠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甚至为了她废掉了才貌双全的吴皇后。为了迎合皇帝,有毫无底线的大臣疯狂巴结万贵妃,其中就包括毫无学问却依靠无耻媚上而上位的大学士万安,万贵妃也因为皇帝的宠爱而成为无名有实的后宫之主。
先攘外还是先安内?明宪宗表示自己要两手抓,一边通过为于谦平反得到大臣们的认可,另一边则采取积极的攻势再度安稳大明的边疆。能将一堆烂摊子处理得井井有条,也着实难为毫无根基的朱见深了,《明史》对于这位守成之君还是持赞扬态度的,曰:"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