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空气的来袭,各种取暖神器(暖宝宝、热水袋)纷纷登场,暖暖和和过冬天,简直不要太爽,但是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大家,使用这些御寒神器的同时也要预防"低温烫伤"哦。
什么?
低温也能烫伤?!
你还别不信,要知道由于不当热敷引发的低温烫伤是冬季高发问题,约占整个冬季烫伤来源的三分之一。
这不,家住硚口的刘女士一早便来到了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皮肤科诊室。
"医生,我早上起来突然发现腿上长了一个水疱,这是怎么回事呀?"
皮肤科主任杨松见刘女士衣着单薄,便询问晚上是否用热水袋或暖宝宝取暖,患者告诉杨松,昨天晚上用暖宝宝忘了取,用了一晚上。
"你这是低温烫伤。"杨松解释,这是由于皮肤长时间在低热刺激下不知不觉引起的皮肤损伤,常见于冬天长期用热水袋、暖宝宝的老人、小孩和穿衣少的女生。
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接触44~45℃的物体超过30分钟,造成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划重点!
温度处于44-45℃之间,皮肤受伤程度与接触时间呈正比,也就是说接触时间越长,皮肤烫伤的几率越大;
接触44℃的热源6小时,容易导致皮肤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接触49℃的热源3分钟,可导致人体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就会坏死;
暖宝宝、充好电的电暖宝,以及灌注开水的热水袋,即使隔着针织套,温度也在45℃以上,发热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就会不知不觉造成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有何区别?
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发白的现象。
因其面积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哪些人群要注意低温烫伤
①老年人群:肢体感觉迟钝,容易出现低温烫伤;
②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若监护人看管不周,也易导致烫伤;
③糖尿病患者:该类患者肢体远端血运较差,且大多数晚期患者往往有一肢体远端感觉障碍,肢体比较麻木,也容易低温烫伤;
④活动不便的病人:比如脑梗塞、脑血栓,瘫痪在床的病人;
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低温烫伤后要怎么做,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生低温烫伤怎么办?
降温处理:发生低温烫伤,先用凉毛巾或凉水给烫伤处降温;
消毒杀菌:降温过后,使用碘伏消毒,以免伤口感染;
适量涂药:涂抹适量的烫伤膏,能够促进伤口的修复;
及时就诊:若有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烫伤处理误区
在患处涂抹酱油、醋、牙膏、润肤霜、植物油等,以为可以保护伤口,实则易造成创面感染。
自行挑破、挤压、撕除水疱,或用纸巾、纱布等擦拭创面,造成更进一步损伤,加重病情,同时干扰医生对烫伤程度的判断。
在未提前消毒的情况下,频繁用手触碰、抠挠患处。
避免低温烫伤,预防最重要。
电热毯:温度不宜太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推荐使用可控温控时的电热毯。
热水袋:水温不宜过高,注水2/3左右,热水袋外面可以裹一层毛巾,使用时间不宜太长。
暖宝宝:使用时不宜直接接触皮肤,不宜长时间贴敷,切忌贴着暖宝宝睡觉。
泡脚:水温40℃为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以免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头晕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