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谢萌一河水脉,奔流不息。一条深圳河,让深圳、香港两座城市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条深港界河,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故事的河流之一。
12月16日,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周年活动分别在深港两地通过连线方式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深圳市副市长张华出席活动并致辞。
从1982年开启谈判开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已然走过四十个春秋。深圳河从水患横生、污染严重,变身今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河流。
谈判治河达共识 水质为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
深圳河,发源于梧桐山牛尾岭,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全长37公里。界河长度为22公里,流域面积312.5平方公里,深圳一侧占六成,香港一侧占四成。由于河床狭窄,河道蜿蜒,加上海潮影响,洪水宣泄不畅,历史上深圳河两岸经常洪涝成灾。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受灾损失逐年加大。治理深圳河不仅成为两岸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成为深港双方政府的共识。
1982年4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谈判正式启动,双方克服体制机制、技术规范的难题,开创不同制度、不同法律观念的两个地方政府联合治理界河的先例。1985年3月基本确定治河方案,分期逐步推进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根据不同河段的特征,主要采取了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桥梁与河堤重建、生态治理、滞洪削峰等措施。采用国际工程招标方式,引入国内外一流团队,于1995年5月19日,深圳河一期工程正式动工,至2017年7月2日第四期工程完工,治河长度约18公里,完成投资约20亿元。"十三五"期间,深圳河干流水质达到自198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携手治河促发展生态治河向未来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主要对料壆和落马洲两个弯段裁弯取直,使水流更加顺畅,以减轻排洪压力。二期工程于1997年5月开工,将罗湖桥以下一期工程之外的其他河段拓宽,挖深,构筑河堤,兼顾生态补偿。三期工程于2001年12月开工,将罗湖桥以及罗湖桥以上到平原河口段,拓宽挖深,改管建桥,并对罗湖铁路桥、罗湖行人桥、文锦渡桥、东江供水管等跨境设施进行改建。2013年8月,四期工程开工,2017年7月完工,主要解决深圳河上游防洪问题,保障莲塘/香园围口岸的使用安全。
在工程建设中,深港双方特别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并将生态理念、环境评估及监察、生境恢复贯穿治河始终,不仅节省了工期,降低了造价,还实现了良好的环保效益,多次被水利部、广东省评为水利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治理后的深圳河,河道宽阔顺直,堤岸连绵整齐,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经受住了多次超强暴雨和台风的考验,大大降低了洪涝灾害对沿岸经济和两岸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合治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对深港两地的合作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四十年历程中,"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工程始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水利工程中率先进行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估及监察,并采取纾缓措施对工程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影响进行补偿和恢复,最大程度保护和美化了环境。2002年,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职权范围扩大到同时处理干流深圳河污染事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深圳河流域这一开发建设最早、发展最快、人口和建筑最为密集的区域,生态环境发生质的飞跃,"十三五"期间,深圳河干流水质达到自198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翱翔的场景重回深圳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前海自贸区蓬勃发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推进,深圳河南北两岸的深圳和香港,未来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共治一条河转向共建一个湾。踏上新征程,深圳河也将扮演新的角色、奔赴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