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纪实而又荒诞,同时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2022-12-19 07:00     摩擦知识火花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史学或者其他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十分深刻,其对元代文学影响的一个方面就是先秦两汉文献记载的人物和故事被元杂剧作家用于元杂剧的创作。选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作为创作题材是元杂剧作家的心头好,那么这些有关于历史的创作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写实与虚构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为主,另一类是虚构为主。当中写实并不是说杂剧所叙事件是实有其事,而是其题材来源是有史书记载作为依据的。

一般来说,其按照史书记载相关内容来创作,则是写实,即使史书记载的事情是比较荒诞不可信的,我们也将其认为是写实的。

(一)写实为主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可以在史书中找到的,可以说是史有其人的,但并不是杂剧中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在史书中找到。

接下来我们先看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中故事情节与其史书记载有高度重合且大部分内容的叙述皆是有史据的元杂剧,这部分杂剧以写实为主,虚构部分较少。

此部分杂剧以写实为主,又可以根据其写实成分和虚构成分的多少,以及呈现出的表现效果,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剧述史,二是以史为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还原了大量的历史情节,前因后果及过程皆是事实,只是在叙事中稍加修饰,而后者则在过程中增添人物和细节,虚构故事发生的过程,只有前因后果贴合史书记载,虚构成分较前者多一些。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写实为主的这部分杂剧有一些共同点。一是题材故事本身叙述就比较详细,包括人物形象,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如《渑池会》,杂剧选取的这一历史事件,在《史记》中就已经记载得十分详细,前因后果都有详细交代,人物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稍加虚构成分是为了加强戏剧效果,将人物塑造得更为生动。

此外就是故事本身已经具有曲折性和戏剧性,故事冲突也就可以顺理成章成为戏剧冲突,杂剧只需将其完整的搬演就可取得较好的戏剧效果。

(二)虚构为主

以虚构为主的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在创作过程中,只从文献典籍里选取了较少的情节或者只是用了历史人物,而虚构了许多故事和情节的,以表现作者情感为主。我们认为这类以虚构为主的杂剧可细分为两类去讨论。

一类是杂剧所叙中心事件是有史书记载作为依据的;另一类是杂剧所叙中心事件是作者虚构,仅有一两个情节是有文献依据的。这些杂剧增加了大量的虚构情节,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叙事,增加戏剧效果,使所要叙述的内容能贴切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部分杂剧有的中心事件是有史实依据的,但该事件在历史记载中不够详细,或者是不足以支撑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只能通过为事件增加叙事背景,增添情节以丰富人物形象,从而能使所叙事件贴合作者创作该杂剧的目的。

还有一部分杂剧的中心事件也是虚构的,只有人物是史有其人,杂剧可能就是为了借助名人效应,从而完成创作。如《临潼斗宝》,伍子胥其人即属于名人,然以其为创作对象的人太多,其历史记载的故事也流传较广,作者仍想要塑造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就只能为其虚构大量的情节来达到目的。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写实和虚构有其特点的,写实的题材来源大部分都是正史记载,此点唯有三国题材元杂剧相似。三国题材元杂剧的题材来源主要是《三国志》,而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则是来源多部史书。

唐五代、宋元题材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多样化,包括史书、小说、诗歌等,其中只有来源于史书的元杂剧才能分析其写实和虚构的特点,来源于小说和诗歌的就没有分析的意义了。不管是写实还是虚构,杂剧选取及运用的题材都是为了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有的题材能完整的贴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作者无需多加改动,有的题材只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一些特质是作者喜爱的,但原来本事情节不能完全表达其意图,那么作者就会添加虚构成分以满足需要。

如《疏者下船》,楚昭公这一人物可能作者比较喜欢的,但是其人物事迹不符合作者所欲表达的伦理教化,所以为其创造了"疏者下船"的事迹。

二、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艺术特点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艺术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探究。

一是选材特点。从杂剧的选材来源可分析其特点,其具有片段式选材和名事奇事选材的特点。二是从其主要人物的塑造去分析,发现其塑造的人物具有类型化的特点。

其他次要人物的塑造与其他题材元杂剧相似,所以在此不加以讨论。三是分析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语言风格,发现受其题材选取的影响,语言整体呈现出悲壮或豪壮的风格。

元杂剧作者在选取先秦两汉题材进行创作时,是有选择性的。纵观所有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选材特点:一是片段式取材;二是选材侧重于选取奇事和名事。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作者在选取先秦两汉人物或故事作为创作内容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片段性选取的,即不会从史书等作品中提取人物的整个人生,而是有选择性地选取某个或几个相关的事件来表现人物。

原因是杂剧体制不适合表现太多内容,同时也是为了能集中表现杂剧冲突,达到杂剧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元杂剧在元明时期常被称为"传奇",主要原因是杂剧所叙之事多为奇事。每种题材元杂剧都是注重选取奇人奇事的。

并且,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塑造的主要人物具有一定的类型化特点。一方面,同一历史人物被多种杂剧演绎,另一方面,不同的历史人物其经历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使是虚构了大量情节的杂剧,塑造的人物也具有类型化的特点。

塑造类型化人物还表现在杂剧所叙述的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具有模式化的特点,这一模式主要体现为发迹变泰模式。此类杂剧叙述的人物是不同的,但在杂剧中他们的经历具有相似性,性格也有相似的地方。

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不代表元杂剧作者没有创造力,而是这些人物能被选入杂剧中基本都是英雄人物或是传奇人物,这样的人物才有可能得到群众的喜爱和关注。且因为元杂剧作者创作的背景和目的比较相似,那么他们选取的人物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在塑造过程中又加以强化,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戏曲常根据作品的曲辞特点分为文采派和本色派。文采派的语言特点多为雅丽,本色派则偏俗。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虽然多取材于正史,但语言风格并不与史书语言一样雅正,多属于本色派,整体表现出来就是宾白俗而易懂,唱词随杂剧叙事的变化而显其风格。

宾白俗是因为元杂剧本身的特点,为了能迎合一般的观众,语言太过典雅容易显得脱离群众。

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语言风格因为要贴合杂剧所叙内容,因此虽然蕴含了个人情感,但他们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原型,因此再如何的雕琢,杂剧所需要的语言都是呈现出一定的豪壮和悲壮风格,缺少婚姻爱情剧的轻宛浪漫,也不似公案剧那么朴实。

三、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影响

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极为繁荣,小说中大量的奇闻异事成为明清戏曲的选材来源,而以先秦两汉题材创作戏曲相比元代来说就显得不太普遍,但也还是有一些属于先秦两汉题材戏曲的,而这些戏曲有部分是受到一些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影响的。

相较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对明代戏曲的深刻影响而言,其对清代戏曲的影响要浅一些,特别是在文本内容的表现上。

从现存的先秦两汉题材清代戏曲来看,在同题材作品上可看出有影响痕迹的主要有袁于令的《金锁记》、宋廷魁的《介山记》、无名氏的《和戎记》。元杂剧对明清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小说上。

而元杂剧对小说最大、最广泛的影响则又集中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小说上,而这主要是元杂剧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的影响。

那么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对后代小说是否有影响呢?许多前辈学者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有过深入研究,其中最为广泛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间在故事题材方面有密切的交流关系。

尽管相比对明代小说的影响,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对清代小说的影响则不太明显。清代小说的取材来源极其广泛,特别是多受海外因素和现实社会影响,因此取材于先秦两汉题材的就相对较少,那么受先秦两汉题材元杂剧的影响也会少一些。

明代小说受元杂剧影响的痕迹要明显一些,但总体来说,这部分先秦两汉题材杂剧对小说的影响相对于三国戏和水浒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来说还是不足的。

结语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史学或者其他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十分深刻,其对元代文学影响的一个方面就是先秦两汉文献记载的人物和故事被元杂剧作家用于元杂剧的创作。

选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作为创作题材是元杂剧作家的心头好,我们从现存的元杂剧进行分析,发现剧作者对先秦两汉题材是较为喜爱的。

这些元杂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尽管如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作品对后世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却并不是最大的,故而明清小说才散发出了脱胎于时代的不可忽视的魅力。

大家都爱看
更多
阅读下一篇

击瓮扣缶: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音乐,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音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因素,是音乐让文明更加饱满,让生活更加灿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音乐带有具有不同的特色。 在特应文化的影响下,也会产生特定的音乐艺术。在春秋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