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之前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是成功将侄子赶下皇位,成为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可以说朱棣就是明朝实际上的二代皇帝。
纵观朱棣在位时期,大手笔可谓是相当多,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收复安南等等;朱棣这些作为,说不好听的就是穷兵黩武,说好听了就是雄才大略。
可以说中国古代王朝的二代皇帝中,能像朱棣这么折腾的,也就是隋炀帝杨广了,在位时期是迁都洛阳、修大运河、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但是这两个相当能折腾的皇帝,下场却大为不同,明成祖朱棣是创下"永乐盛世",他之后明朝延续了二百多年。而隋炀帝杨广因为过度穷兵黩武,是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隋朝统治崩溃,可以说是二世而亡。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首先不以综合方面来分析,只单说财政方面,朱棣之所以可以有着这么大手笔,还没有导致明朝统治崩溃,对比隋炀帝杨广,有一个巨大优势在于他有着财务专家夏元吉负责财政,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并且节省了很多,所以自然是维系了明朝统治,毕竟很多王朝的覆灭,跟国库空虚有着很大关系,因为没钱发军饷,军队人心不稳,自然是统治崩溃。
我们来看看夏元吉都干了一些什么。
夏元吉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崭露头角,展现出自己出色的理财能力,所以被朱元璋所器重。
朱棣靖难以后登基,任命夏元吉为户部尚书,从此以后夏元吉是长期主持明朝的财政和后勤工作。
像朱棣迁都北京、五征蒙古、郑和下西洋、出兵安南等等,后勤供应工作都是由夏元吉负责,这些大手笔的消耗可谓是相当之大的,单纯一项对于帝国来说负担都不轻,更何况几项集中于永乐一朝,换一般人要么是承受不了压力不干了,要么是搞出烂摊子,甚至影响帝国正常运转,而夏元吉是既保证了这些大手笔的后勤供应,还保证了国家的各项开支,使政权得以正常运转。
夏元吉虽然只是户部尚书,按理说只负责财政工作,但他所涉及的范围却很大,像浙西一带发大水,朱棣就派夏元吉过去治理,是短时间就将水患平息,保证了明朝的正常财政收入;同时因为朱棣器重他,所以夏元吉也是永乐时期可以参与决策的重要人物,朱棣出巡时,夏元吉也会在北京兼理其他政务。
当然夏元吉的理财能力还不只于此,像平定安南以后,朱棣面对将士封赏问题,是感觉相当头疼,因为立功将士不少,于是询问夏元吉意见,问道升官和奖赏这两种奖励方式哪个更好呢?
夏元吉的意思是"多升不如重奖",最终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只将战功特别突出的将领升官,其他有功将领都给予奖赏,没有大规模的升官,长远来看,是在财政上节省了不少。
可以说正因为明成祖朱棣的知人善用,以夏元吉这个理财专家来管着明朝的财政,来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并且在很多事情处理上是深谋远虑,所以保证了国库可以勉强维系住各项开支,不至于出现国库空虚,政权难以运转的情况。
再反观隋炀帝杨广,只是财政后勤方面来说,并没有出色大臣替其是精打细算的负责后勤工作,所以消耗越来越大,帝国不堪负重,最终统治崩溃。
当然明成祖朱棣和隋炀帝杨广,两个同样好折腾的人,下场为什么截然不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原因是复杂多面的,并非这么简单,本文只是单纯的就财政方面来分析。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