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伤寒病,到近代鼠疫,我国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型瘟疫?

2022-12-24 09:01     史说新语

提起"瘟疫"二字,所有人都心生恐惧。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前人更会将这种无从查起的病况,与神明鬼怪之说联系到一起。

谈不上愚昧,仅仅只是对未知的一种恐惧。那么从东汉伤寒病起,一直到近代鼠疫为止,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究竟经历过多少次恐惧呢?

东汉伤寒病

首先,是汉末三国年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这是能人辈出、风云诡谲的时代,也是堪称中国历史最精彩的一个时代。

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一时代中,却也发生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汉末瘟疫,带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曹植就曾经在《说疫气》中记载道:

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一疫情的出现,让古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死伤者数量,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

好在危难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仅让汉末看到了希望,更让后世有了预防的经验。

彼时张仲景经过研究和实践,深入各地走访,找寻并思考各种可能治疗疫情的偏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伤寒病的病死率。

服药、针灸、洗浴等等,各种各样的救治方式,张仲景一一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和患者近距离接触,仅凭这一点,医圣之名便当之无愧。

明末鼠疫

其次,是明朝末年的鼠疫,《明史》中记载,此次鼠疫过后,十室九空,仅仅是普通现象。更有甚者,一城不见一人。

以明末年间的北京城为例,史学家们对彼时受疫情影响而伤亡的人数,保守估计在全城五分之一左右

别说崇祯皇帝手足无措,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面对这般惨状,多半也无从下手。

因此,等到第二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他面对并不是想象中的繁华都城,仅仅只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在他眼中贪图享乐的京城百姓,其实也和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都为明天而期待,为活着而拼尽了全力。

后世多认为明朝的灭亡,是李自成的起义反抗,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并让清军进入关内。

可事实上,明朝内部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的旱灾、水灾、蝗灾、鼠疫等等,最终形成了"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这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崇祯或许在很多政治选择上都做的不对,可即便他真的做出正确选择,又能如何呢?当国内十室九空,他还能祈求谁能帮助他逆天改命?

更令人惊奇的是,席卷全国的干旱和鼠疫等等灾害,在清顺治元年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华北各地从此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倘若崇祯皇帝看到这番场景,多半也得出声感慨:天要亡我,不得不亡

近代鼠疫

最后,便是近代鼠疫,于1910年从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并蔓延至整个东北。

持续时间看似仅有六个月,却造成了六万多人死亡。若非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先生,更不知疫情又将发生到何等地步。

在彼时疫情最危急的时刻,正是伍连德先生指挥着当地居民,将疫情受灾区分为四个大区,并且每个大区由一名医药大员,与众多医生警察,配合管理。

一旦发现有人受到感染,不仅立即送往防疫医院,并且还将他们以往居住过的房屋,全部用生硫磺与石碳酸进行消毒。

按照分级收治和旅客隔离,后期检查等方式,国人最终成功战胜疫情。而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真正凭借医学知识,成功战胜疫情的案例

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形容。

彼时的中国医学虽然落后,但中国人抗疫的决心和信念,始终都在世界前列。

事实上,上述这三次大规模瘟疫,虽然让我们整个国家都遭受巨大损失,但好在每一次疫情,国人都挺了过来,并总结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历史推着人前进,并使人越发强大。也正是因为有了曾经,未来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值得期待。

就像现如今疫情再度来临之时,人们早已不再像当初那样惊慌,也不再将其看作鬼神的惩罚。

应对疫情,国人也显得更加从容。

大家都爱看
更多
阅读下一篇

武功堪比霍去病、文治不亚于范仲淹的明朝战神,死后却籍籍无名

霍去病、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大儒,为后世人所仰慕。回想起狼烟四起的古代,驰骋沙场,为国效力,保边关无恙,是何等的英气。挥笔成文,谈吐为诗,是怎么样的绝妙。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