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地名?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宁古塔,为什么会成为流放犯人之地?宁古塔究竟又有什么恐怖之处?被古人称作人间炼狱呢?他为什么这么可怕?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就得知道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宁古塔
然而就像是老婆饼里没有老婆,宁古塔也并非一座塔,而是一处地名,放到今天来看就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也就是清朝入关前的老家,在这个地方,方圆百里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还有不少与清朝敌对的原始部落,就算是在今天,把一个成年男人放到这里,都能算得上是一场荒野求生了。就更别提古人了,被流放的犯人没有交通工具,戴着枷锁和刑具,光着脚底板一路受尽饥荒寒冷,如果是在夏天还能稍微少受点罪。
但一旦遇到冬天,东北下起大雪,路面结冰,别说是在宁古塔参加劳动生活下去,能不能走到这里都成了一个问题。而且宁古塔也并非是传闻中,只流放女囚犯的地方,只要是皇帝不乐意,那么不管你是男女老少,都得从首都北京出发,徒步走上三千里来这服刑。而这还得是运气好才行,如果是在广东押解上路,那估计等人走到宁古塔也就只剩下一把骨头了,然而古代环境恶劣的地方不少,怎么就偏偏只有宁古塔这么有名呢?
作为古人流放时的场地,宁古塔究竟为什么会如此令人恐惧?
除了环境恶劣,天高路远,要说宁古塔之所以能够如此''臭名昭著'',也和古代一遇到点事情,就伤怀悲秋的文人们有关,古代没有广告,人们了解世界也就全凭文人手里的一笔,而流放宁古塔的人中自然也会有文人。这群手不能提的书上受尽长途跋涉的辛苦之后,乍一来到宁古塔这种环境恶劣的地方,没法改变现状,就只能写文章来极力描述宁古塔的恐怖,彰显此地的恶劣,明末时期的文人王家祯就是其中一位,他就在自己的《研堂见闻杂录》中写到宁古塔在辽东北部,距离北京七八千里地,常年都有积雪寒冰,就没有人愿意主动来这个地方。
清朝的方拱乾更是直接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也就是因为他这一句话,宁古塔从此成了人间黄泉的代名词,然而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群文人显然是有点夸大其词。虽然东北的冬天是极度寒冷,但也并非是常年积雪,更何况宁古塔附近的宝贝也不少,什么人参、鹿茸和貂皮这些东西就算放在今天也是宝贝,只不过在当时却被文人直接给选择性的忽略了。那么看不见宁古塔无数宝贝的流放犯人,究竟每天都在干什么呢?
生不如死
古人在被流放到传说中恐怖的宁古塔之后,有的能依旧当官发大财,有的却只能当牛做马,干粗活,那么历史上被发配到恐怖宁古塔的囚犯,究竟做的是什么工作呢?通过无数的影视作品我们不难知道,在犯人被发配宁古塔之前,皇帝总会说上一句''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然而事实上这句话还有下半句,那就是''与披甲人为奴''意思就是发配给披甲人当奴隶。而披甲人在满清就是社会里最下等的人,他们不是清朝的俘虏,就是俘虏的后代,被安排在清朝的老家负责开发工作,干得全都最脏最累的活,因此不少人在听到,''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之后,都会直接丧失生活的希望而自杀,毕竟你想想都给社会最底层的人当奴隶了,那还能有活路吗?然而事实却是真的可能有活路,不管在什么时代,有一身好本事的人都是永远能活下去的,这一点就算放在宁古塔也有效,因此只要是你有文化或者是有手艺,那到宁古塔来也不难。
清朝曾经有个叫吴兆骞的文人,因为科举舞弊而被流放到了宁古塔,然而他非但没有受罪,还凭着自己的才华在当地做起了教书先生,之后又被周围府县的人发现,被挖走当了幕僚,在宁古塔活了20年才寿终正寝,临死之前甚至还说自己对宁古塔有了感情,不过这样的人也终究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每手艺、没文化又没运气的犯人,就只能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做最辛苦的体力活,等忙完一天之后,被向牲口一样被赶回了茅草屋,等到没了力气就直接放任不管直到死去。由此来看,读书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最正确的选择,就算是到了所谓的''人间炼狱''宁古塔,也依旧能够吃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