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一群奇怪的人,是什么人?"结合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得知,他讽刺的是奴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奴才往往是趴在地上"摇尾乞怜"的,是为了主子舍生忘死的,是没有原则、底线,处处维护主子利益的人。然而,清朝的"奴才"却与现代的"奴才"截然不同,清朝官员以能对皇上自称"奴才"为荣。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满清正红旗出身的和珅,在乾隆面前一口一个"奴才";而汉族人纪晓岚,则从始至终都自称"臣",是和珅过于谄媚么?其实并不是。据史料记载,清朝时,只有满臣才会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而汉字大臣只能自称"臣"。
实际上,"奴才"这个词,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过:"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於人,岂不奴才也!"此外,《魏书·尔朱荣传》记载:"本是奴才,乘时作乱。"从南北朝到清朝的这段期间,"奴才"基本上只有两个意思,一是家奴;二是骂人,多有瞧不起、轻视、侮辱的意味。
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皇帝,他曾对"奴才"和"臣"的用法做了详细规定。对于满臣,《乾隆二十三年上谕》记载: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对于汉臣,《乾隆三十八年上谕》记载: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此乃向来定例。
可见,乾隆区分"奴才"和"臣"的标准,不是满汉,而是文臣与武官。乾隆的意思是,满族的文臣在禀告公事时要称"臣",奏请私事时,要自称"奴才"。而汉族文臣则不分公事、私事,一律只能自称"臣";而武官是最简单的,无论满汉、公私事,统统自称"奴才"。
不过,虽说自称奴才是满洲属人制度的一个旧俗,而且这个制度也并没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汉臣,但雍正皇帝偏偏是个另类,他不喜欢臣子自称"奴才",于是,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他发布了一道上谕:"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雍正一直觉得"奴才"这个词不雅,也不愿听见这个词,再加上他也懒得区分,所以他才颁布了这道谕旨。
有一次,满洲镶黄旗出身的法海向雍正递交了一个请安褶,内容为:
奏
奴才法海恭奏:
为请安事,奴才法海我跪请圣主万安。为此谨奏。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三
结果,雍正将aha(奴才)改成了amban(臣),并在上面写了hafan tušan,意思是"职务",最后,雍正又加了一个批示:如此得体。可以说,雍正对奏文格式是十分讲究的,他这个行为很像老师批改小学生作业,有趣至极。
因此,清朝的"奴才"与"臣"是一个意思,没有任何贬义,各位看官略作了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