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御医把皇帝治死了,那他会脑袋搬家么?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别说治死皇帝,就是用错药,导致皇帝病情加重,恐怕都会株连九族。但在明朝却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医生,接连治死两位皇帝,却混得风生水起,最后还落了个善终。那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刘文泰混入太医院
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继位后,做了两件事。一是设立西厂以制衡东厂,二是建立"传奉官"制度,以加强皇权。所谓"传奉官",就是指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这些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往往是皇帝一高兴就让他们当官了。所以这个群体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很多人靠着溜须拍马当了官。而咱们今天的主角刘文泰就是如此。
刘文泰为人奸滑,靠着贿赂西厂人员进了通政司衙门,当上了右通政。其实这个通政司有点像今天的信访办,主要职责就是收集民意,纠察官员的不法行为。刘文泰八面玲珑,在这个岗位上结识了很多实权人物,没几个月便通过调动,跑到太医院当了四品太医院使。
当时太医院共有5名太医院使,除了2名资深医生外,另外三人都是浑水摸鱼之辈。其中属刘文泰水平差。明宪宗病重后,太医院不知怎么想的,居然派刘文泰去给宪宗治病。结果从看病到去世,宪宗皇帝一共用了10天。
刘文泰的投机行为
宪宗当时年仅40岁,就这样被治死了。群臣激愤,纷纷要求处死刘文泰。史书记载为:"投剂乖方,致殒宪宗"。刘文泰发生这样的医疗事故,心里也是慌得一匹,估计自己马上就要去陪宪宗皇帝了。没想到明孝宗却赦免了他的罪过,认为宪宗的死,他并不是主要责任人,仅给了他和太医院其他几位同僚降职处分,从太医院使变成了院判。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刘文泰没被处死,自然还想着再向上爬爬。刘文泰与当时的礼部尚书丘濬关系不错,时常去丘濬府上走动,希望丘濬能替他美言几句。在丘濬的运作下,刘文泰又恢复了院使的职位。但丘濬和吏部尚书王恕不和,所以利用刘文泰去攻击王恕。刘文泰为了讨好丘濬,便去明孝宗面前诬告王恕,说他诽谤先皇。
明孝宗自然没有听信刘文泰的一面之词,而是将此事告知了王恕,王恕在孝宗面前怒斥刘文泰就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他的话不能信。孝宗为了验证刘文泰话语的真实性,命人将刘文泰下了大狱。结果刘文泰直接反水,说是丘濬让他这样说的。
这下搞得明孝宗都不好办了。丘濬和王恕都是国之重臣,如今曝出这样的事,不处理不好,处理得不恰当也不行。最后两人各打50大板,丘濬被罢官,王恕则被罚撕掉自己所写的传记。至于罪魁祸首刘文泰,又被降为了太医院判。
但此事并没有了结。王恕因此事背上了沽名钓誉的名声,为此决定告老还乡。明孝宗也嫌他一遍遍地递辞呈烦,就点头同意了。王恕归乡后,丘濬被人斥责为陷害岳飞的"当朝秦桧",朝臣都看不起他。丘濬一病不起,很快便病逝了。丘濬病逝后,刘文泰去吊唁,丘濬的妻子怒骂道:"要不是你,老爷和王大人怎会落得如此田地?你还有什么脸来?"
医死孝宗
两位大臣的门生故吏也要求皇帝处死这个一无是处的奸臣,但孝宗皇帝并没有同意。不仅如此,孝宗皇帝后来还将重修《本草品汇精要》的重任交给了他。可惜刘文泰并没有那个担任主编的本事,这本书中的内容错误百出,新增的东西也十分有限。
不久之后,孝宗皇帝患了感冒。刘文泰因为与孝宗的总管太监张瑜交好,所以给孝宗治感冒这事,又交到了刘文泰手里。刘文泰和一个叫高廷和的御医简单问了几句皇帝的症状,就开始开方子。几副药下去,年仅36岁的孝宗皇帝也挂了。
一连治死两个皇帝,按理说刘文泰说啥也没活下去的借口了。但他还偏偏命硬,仗着自己交友广阔,硬是要到了条生路,仅仅被流放广西,后来寿终正寝。但与他一起犯案的高廷和、张瑜因为朝里没人撑腰,成为了牺牲品,为明孝宗做了陪葬。像刘文泰这样的御医,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