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年龄最大的高中,已经是139岁。
他就是长春市养正高中。
那么,这所学校为啥没有升格为大学呢?
今天,每日汉字就和大家聊聊。
李金镛
提起养正中学,就要提到李金镛。
李金镛从小经商,后来进入官场。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因赏识他的才华,向上奏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吉林府第一任知府。光绪九年(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光绪十三年(1887年),受李鸿章推荐,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例,下设三厂,两年得金近4万两,缓解清政府当时的国库困窘。
在长春厅任通判期间, 李金镛亲询民间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伸雪冤案无数。解决了当地垦民与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间的"夹荒"纠纷,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除去巨盗苗青山、高福,百姓得以安居。
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李金镛创办了养正书院,开启长春文风士气,建立同善堂、养济院,救贫救孤。
养正书院
养正书院建于1883年,也就是李金镛到长春担任通判的第一年。
他看到"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才"的局面,号召地方绅士集资办学,李金镛亲为表率,捐出奉银一千两,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解囊捐助,短短三个月时间,就集资大约九万一千吊市钱。
养正书院建成后,李金镛亲自来书院给学生们授课。为啥叫养正书院呢?语出《易经·蒙》和《抱朴子·嘉遯》,即"建学养士"和"修养正道"的寓义。
那时候的养正书院位于西长春大街95号,也就是现在是西长小学。在养正书院内,适应当时考试制度的讲堂、藏书室一应俱全,其中讲堂上还悬挂着有李鸿章亲笔楷书"养正书院"四个大字的横额。
当年,书院四周有围墙环绕,院内有榆、柳、梧桐、丁香等,一到夏天,这里绿荫蔽日,鸟语花香。
养正中学
1907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养正书院适应潮流改为长春府中学堂,从此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进入了长春的课堂,开设了中文、外语、算术等12门课程,每周上课36小时,学制为五年。
1913 年,学堂改名为"长春县立中学"。1915年改为"吉长道立中学"。东北沦陷初期,学校与"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长春中学",1937年又改为"新京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光复后改为"长春市立第二中学",次年更名为"长春市立中学"。
1958年8月,学校更名为"长春市第十二高中",文革后更名为"长春市第十二中学"。后来,十二中与原长春市第四中学组建而成,定名为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
这所学校至今139岁。
比如说,清朝末年建立的自强学堂后来了武汉大学,求是书院变成了浙江大学。无论是自强学堂,还是求是书院都要比养正书院晚很多年,但是发展命运却截然不同,养正书院最后只是一所高级中学,且在长春的名气还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养正书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与推动者有关系。养正书院是李金镛建立的,而其在长春仅呆三年,后续者没有没有名人,不像自强学堂,建立者是清末名臣张之洞,影响力很大,所以延续性也好。但是,养正书院却没有这样的名人。
2、与地方经济有关系。求是书院在杭州,自强学堂在武汉,两地经济都要比长春好,人口密级,培养出的名人很多,而养正书院地处塞外,没有求是和自强的优势。
3、与建校有关系。吉林省的名校都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比如说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都是这样,文化传承不像南方。历史比较悠久的北华大学组建前的吉林师范学院虽然建立在清末,历史超过100年,但是因为伪满时期,文化传承基本被割裂,所以也无法形成名校。养正书院也存在这个问题,被伪满文化割裂,也无法形成名校。
4、与培养人才有关系。养正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人才,也就是如现在的初中或高中,不像求是书院、自强学堂那样,受到国家的重视,培养国之大器,最后成为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欢迎跟帖留言。
【作者:每日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