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十月,为了方便应对西夏的威胁,宋廷分陕西为四路,派范仲淹、韩琦、庞籍、王沿四位文臣出任安抚使,掌管各路的军、民事务,再由四位武官担任安抚副使。
半年以后,庆历二年(1042年)四月,在宰相吕夷简的极力主张下,宋仁宗下诏将这四位安抚使换为观察使,而观察使为武阶官职。
吕夷简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主张呢?
因为他认为安抚使主要在于统兵,所以范仲淹等人的文官官阶不用再维持下去,而是应该换为武阶官职;而且武阶官职的俸禄较高,不改武阶的话,范仲淹等安抚使的俸禄甚至还不如属下一些武官的俸禄;更何况有着文官前往地方担任军职,改换为武阶官职的前例。
综上来看,可以说吕夷简的主张是充分合情合理的,因此宋仁宗同意了他的主张,下了这道诏书。
但是下令换官阶的诏书下达以后,安抚使们是纷纷反对,其中以范仲淹最为激烈,是先后呈交三份书表,拒不接受这个诏令,并且说道如果朝廷坚持这个诏令的话,他也坚持违抗皇命,哪怕因此身陷困境之中。
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天子的诏书命令,可以说范仲淹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是赤裸裸挑战皇帝的权威,但结果是面对范仲淹的强烈反对,宋仁宗竟然取消了这个任命,使陕西各路的安抚使继续维持了原本的文阶官职。
那么为什么范仲淹如此反对皇帝诏令,还成功了呢?
因为范仲淹的理由是他的文职头衔是"龙图阁直学士",代表他是以天子近臣的身份,到了陕西负责边防,这样一来,地方边将自然老老实实听从他的指挥和调令;如果他接受换为武阶官职的任命,就会转变成为地方武官的身份,那么是对下统领不了地方边将,对上则是失去参与朝廷军事决策的权力,等于是权力严重缩水,无形中被降职,更是不利于他有充分自主权来抵御西夏侵袭。
范仲淹的这一理由也是很合情合理,所以宋仁宗权衡利弊之下,最终取消了这一任命。
那么吕夷简身为宰相,按说这个弊端他比谁都清楚,为何还要主张安抚使文阶官职换为武阶呢?他的动机真的如上所说那般单纯?
其实如今再看这段历史,会发现这背后吕夷简有着一个小心思,可谓是相当动机不纯,那便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隐晦的将对自己宰相之位有威胁的人上升空间给断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宋仁宗时期,北宋的重点在于抵御西夏,如果能抑制住西夏的侵袭,使边境安宁,那么自然是天大的功劳,有着这样的功劳甚至可以入朝为相,所以吕夷简自然害怕这些人威胁自己的宰相地位。
当然害怕归害怕,他总不能明目张胆的打压他们,那么不用等他们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自己就下去了。
我们再来看看北宋时期的历史环境,重文轻武可谓是出了名的,而在那种环境下,武官地位很低的,不只是不受皇帝信任,还被文官集团打压,哪怕功劳再大,也不能入朝为相的。
所以吕夷简很聪明的利用这个规则,想要将范仲淹等人官职换为武阶官职,断了他们的上升之路,使得他们即使立下天大功劳,都不会入朝为相,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不得不说吕夷简这招还是很高明的,但是遇到了范仲淹、韩琦、庞籍、王沿这四人,他们都并非泛泛之辈,自然不同意这个主张,尤其是以范仲淹反对最为激烈,所以最终吕夷简这个动机不纯的主张因此而夭折。
通过以上历史事件,也可以看出纵观两宋,为何一直被周边政权压着打,不只是立国以后,使西北党项李氏自立门户出去,更是先有北宋靖康之耻,后有崖山海战的惨烈亡国之战呢。
就是因为在重文轻武的畸形环境下,知兵的武将没有自主权,只是属于文臣从属,而真正可以做主的是不知兵的文臣和皇帝,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毕竟两宋319年,不是每个文臣都是如同范仲淹那般文武双全的,所以两宋武备不振,对外屡战屡败,是两次憋屈亡国。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分析,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