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以来,中原都以发达的文明和富庶的社会而闻名海内外,这引得四周的蛮夷和部落纷纷前来归降投诚。历经千百年后,到明朝建立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自诩居于天下之中的朱元璋不仅通过怀柔手段降伏了蒙古人,更是恩威并施,用强大的武备和辽阔的疆域震慑了诸如日本等藩属。就此,继承蒙元遗产的洪武皇帝安稳坐牢了大明江山,促成了明初的繁荣和华夏的复兴。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虽然明帝国北伐蒙古,东抚朝鲜,收复脱离中原数百年的西南国土,达到了有明一代的武功极盛,但靖难之役却打乱了明王朝的正常运转。就国内而言,虽然燕王朱棣击败了侄子建文帝,并顺利登基成为彪炳史册的永乐帝,但众多前朝旧臣和勋贵都在蠢蠢欲动,人心浮动使得朝政不安,而帝国经过战乱也急需休养生息。
就国外而言,尽管明朝的疆域得到极大拓展,但北方的蒙古余部仍在虎视眈眈,不时南下劫掠。最大的隐患还在西北:崛起于西亚的帖木儿帝国异常强悍,信奉伊斯兰的他们正打算对东方的明朝发动一场光耀千古的圣战。可是,就在永乐帝即将面对严峻的内外冲击时,一切挑战都消弭于无形。
对此,坊间一直十分推崇永乐朝的大阅兵,认为正是这场华丽的国力炫耀,彻底征服了心怀不轨的朝堂旧臣和野心勃勃的西亚使节。但事实到底如何?永乐大阅兵真的曾威震亚洲并挽救了明朝?
上图_ 15世纪的帖木儿帝国
盛世危机:来自西北的弯刀
众所周知,明朝是恢复华夏正统的旗号下建立起来的,因此颇被后世称道,认为"自古得国之正,惟汉与明"。更何况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还曾担任过泗水亭长,官虽不大,但好歹领着俸禄和头衔,而朱重八却是正经的白手起家,硬生生从基层摸爬滚打,最后打下了一片江山。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经历,朱元璋称帝后也并未忘本,不仅大力整饬吏治和打击大地主官僚势力,还积极开拓疆土,终于造就了令后世称羡的洪武盛世。
可惜,由于太子朱标早逝,皇位只得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这样一来,不仅满朝勋贵老臣不服,就连自家藩王都在摩拳擦掌,打算夺回皇位。见识浅薄又柔弱无能的建文帝很快被四叔朱棣赶下了台。无论如何,昔日的燕王如今已然是顺理成章的大明皇帝,一旦大权在手,江山自然就是囊中之物。此时大明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可一世,但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上图_ 靖难之役
就国内而言,太祖和建文两朝留下了不少老臣和勋贵,这帮人在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虽然皇位几经更迭,但他们却把持着大明的命脉。特别是明成祖的得位不正,更是引来天下士人和建文旧臣的口诛笔伐,昔日落难的藩王们如今也官复原职,势力更是不小。
为了稳固得来不易的皇位,朱棣不仅仿效太祖皇帝,以铁腕手段压制住了士人和官员,随后又展开了打击,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天下豪强地主的控制,恢复民力。此外,永乐一朝还开设内阁,继续完善文官制度,并且设立东厂和恢复锦衣卫,起用宦官监军与分权,很快稳定了朝政。
就在朱棣为安抚民心和稳定朝政而无暇对外的时候,西北的一个强大帝国正在东征大明的路上。虽然明朝将占据中原的蒙元推翻并将其赶回北方草原,但蒙古帝国在西亚和中亚仍有相当的势力。虽然比大明建国稍晚两年,但武德充沛、积极扩张的帖木儿帝国却很快就实现了对西亚的征服,先后吞并了东、西察合台汗国,并夺得波斯和阿富汗,之后更是击败极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基本统一西亚和中亚后,帖木儿便打算大举东征,重新夺回被大明统治的中原。
上图_ 帖木儿(1336年4月9日-1405年2月18日 ),帖木儿帝国创建者
永乐大阅兵的来龙去脉
信奉伊斯兰教的帖木儿本是蒙古人,但因为家族在西亚落户,所以很快入乡随俗,成了一个极富野心的圣战推崇者。由于蒙古汗位只能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子孙)中产生,所以帖木儿必须靠麾下的穆斯林战士击败大明,用征服的中原大地来换取蒙古各部的支持。此时的明朝正自顾不暇,西北又因为冯胜弃地而虚弱不堪,关乎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但坊间却流传着永乐帝以一场大阅兵彻底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并且稳定了朝局,解除了危机。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传,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月,成祖朱棣亲自下令,调派京师附近的10万精锐军队,在阅兵中,精锐明军相继表演了多种战术和联合演练等。依照史书记载,这场大阅兵足足持续了一月有余,被明军精锐震撼到的各国使节纷纷跪地,表示对大明的效忠。其中就包括打算东征明朝的帖木儿帝国。于是,一场史诗级的帝国战役就这样被化解。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最为看重的便是祭祀和征伐。作为大动干戈的阅兵,古代王朝更是慎之又慎。阅兵,古称"大阅",属于"五礼"之一的"军礼",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就是这样严肃庄重的历史事件,明朝的官方史书中却没有记载。据《明史》记载,明朝共进行过三次大阅,分别在宣德四年(1429年)、正统年间以及隆庆三年(1569年)永乐十九年并无关于大阅的记载。
只有在永乐八年,才有成祖在亲征蒙古前进行了大阅。据金幼孜在《北征录》中记载:"上大阅武誓师,六军列阵,东西绵亘数十里。师徒甚盛,旗帜鲜明,戈戟森列,铁骑腾踔,钲鼓震动"。如此一来,不仅时间有错讹,就连具体事件都有出入。
上图_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 示意图
那么,永乐大阅兵的历史谣传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曾有相关记载,声称永乐帝进行了阅兵,并且规模浩大,彻底震慑了各国使臣。至于以此吓退帖木儿大军,更是子虚乌有。历史真相是,帖木儿病逝于东征途中,危机自然解除,此后前来中原的多是西亚商旅,而且明朝派往帖木儿帝国的使节还被当众羞辱……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明成祖多次御驾亲征蒙古,并派遣郑和下西洋,进军越南等,但与西域的中亚、西亚诸国一直都没有建立稳定的联系,不论是崛起的帖木儿帝国还是盘踞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所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中的明朝面对陌生的西方时,更多的是被动处境。况且,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火器和技术的革新,即便大阅兵展现了中原的武备,难道就真的可以让那些比昔日的蒙古帝国还彪悍的、装备着西方最先进穆斯林武士胆寒畏战吗?
上图_ 15世纪的欧洲火器,注意其中的多管火铳、火炮和后膛的佛郎机,这些早被欧洲淘汰的火器明朝17世纪初依然广泛使用
历史真相总是掩藏在角落,等待发掘。关于永乐帝通过大阅兵震慑异域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的谣传。民族自信当然需要建立,但如此谣言,实在不足为训。
作者:苏灿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剑桥中国史》 崔瑞德,费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历史的谣言:子虚乌有的永乐阅兵与明朝对中亚外交优势》 米南德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