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
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宿命。
陶渊明怒砸"铁饭碗",这五斗米不要也罢
405年前的早晨,陶渊明不情愿的从寝居走出来,皱着眉头,不想上班。因为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尽管陶渊明是刚上任不久的彭泽县令,亦是被这寒气冻得直哆嗦。陶渊明身边的助手对他说,待会要见一位客人,是远道而来的督邮,最好还是换一件正式整齐的官服,以表尊重。
督邮在东晋时期虽然不是大官,但相当于现今的检察机关部门,到基层视察工作时一般人都不敢轻视,生怕督邮给自己冠上工作不合格的印象。然而,当陶渊明的助理提醒他应"束带迎之",陶渊明怒火冲天。我一个县令,为了去见一个乡里小儿还要特意打扮一番?
陶渊明当场辞官,并由此道出千古名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此举震惊众人,陶渊明实属霸气,因不满官场风气竟然亲手砸了这"铁饭碗",这是多少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其实这不是陶渊明第一次裸辞了,早年间他上任江州祭酒后亦因为不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辞官回乡。
除了个性原因外,陶渊明之所以经常辞职与东晋时期特殊的时代特征也有很大关系。从陶渊明称督邮为乡里小儿便能看出,他觉得这个督邮就是个乡巴佬,他根本没把人家放在眼里。
东晋是门阀贵族时代,阶级分明而固化,才能在那个时期并不重要,出身才是人们首要看中的事。
陶渊明之所以觉得自己是家族显贵的"上层人士",与他的曾祖父陶侃有不小的缘由。陶侃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才德兼备,颇受好评。除此之外,陶侃还有个著名的故事,搬砖以励志。他每天会把一堆砖头从院子里搬到屋里,再从屋里搬到院子里。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现代人"搬砖"是为了谋生,而陶侃搬砖则是为了锻炼身体,增长志气。陶渊明在提起曾祖父时总是洋溢着仰慕之情,他为有这样一位祖宗骄傲,也期待着自己成为曾祖父那般令人赞颂的人物。
庄稼长得不好?不要紧,有酒就行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一首《归去来兮辞》把陶渊明彻底辞官归乡之初的潇洒和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大抵当时的陶渊明觉得隐居才是君子应当选择的生活,再不必为官场的是非黑白囚禁,身心愉悦,未来可期。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彻底领悟。正如李诞在《宇宙超度指南》中说"人生有泥煤味,也有木桶味,没喝醉过的人会说那是苦味,喝醉过的人才知道,那确实就是苦味。"
初隐田园的陶渊明被那紧蹙的菊花吸引,陶醉其中,种种地采采菊,美哉悠哉。然而,没有了"铁饭碗"的陶渊明必须要思考如何才能活下去,妻子儿女的生活全都靠他了。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让陶渊明有些无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果然,术业有专攻,写起诗词来文雅辞藻滔滔不绝,可种起地来,奈何那些庄稼就是不长。
爱酒的不止有李白,陶渊明亦是把酒作为人生伴侣的痴人之一。陶渊明见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只能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吃蹭喝了。虽然这种生活十分艰苦,可他还是不后悔,纵使朝廷征召他重回官场,可他还是拒绝了。因为陶渊明觉得,庄稼可以不长,但是潇洒快活不能少。
逃得过官场,逃不过宿命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正如《五柳先生传》里的陶渊明一样,日子孤单寂寥,但是精神必须永远富足。相比较于陶渊明那些向来格调清冷的作品,《桃花源记》算是一个例外。
或许他的其他作品以写实为主,而《桃花源记》写的是一种终极理想。因为桃花与菊花不同,没有孤傲清冷,只有灿烂、美好、浪漫。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以令所有读过的人神往,大抵是因为桃花源里的世界太过美好,简直是人间天堂。寻访未果,既给桃花源增添了一种神秘幽静的色彩,也表露出陶渊明自己对桃花源的设定其实是一种幻想之意。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距离辞官已经16年之久。这与往昔不同的写作风格,或许也是他对人生归宿的渴望和畅想。
陶渊明隐居后的真实生活是艰难的困苦的,而桃花源里的世界与之相反,那里邻里友好,和谐富足,安逸平静。实与虚的对比,让人对人生展开深刻的思索。
当今无数人是陶渊明为知己,为偶像,想必一生追求精神洁净的陶渊明定会欣慰。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虽然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但舍掉五斗米也不折腰的陶渊明定是一生无悔的。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结局,或许这就是陶渊明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