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三急,尿就是其中一急。但有些人的尿似乎特别"急",喝了水后马上就往厕所跑,这究竟是不是肾有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下身体里"水变尿"的运行模式:
当水进入人体后,需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肾脏过滤变成原尿,随后原尿由肾脏重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吸入血液中,再把含有氨的代谢物和含有盐类的水溶液排出,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尿液。
刚产生的尿液一般会储存在膀胱中,而尿液达到300~400ml时人体就会产生尿意,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喝一杯200毫升的水,30~45分钟左右就会产生尿液。但若在身体不缺水的情况下,短期内大量喝水, 20分钟就会有尿意。
水在体内停留时间长短受到膀胱容量、括约肌功能、喝水习惯、排尿习惯、出汗量、压力情绪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比如有些人情绪一紧张就不停喝水,本身饮水量就已经超标了,再加上膀胱的外括约肌会因紧张而闭合,就会促使人有更多的尿意产生。
喝水看似一件小事,但却关乎寿命,2023年1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生物医学》的新研究表明,摄入充足水分的成年人,更健康,更不容易衰老。
体内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血清钠的水平,血清钠高,则代表饮水过少,血清钠低,则代表饮水过多。
此研究以血清钠作为补水指标,纳入了15752名成年人25年间的健康数据, 通过对比发现,中年时期血清钠偏高(超过142mmol/L),即饮水过少的人,患慢性疾病、早逝的风险增加,生理性衰老也可能加速。
此前研究员通过小鼠实验还发现,终身限制小鼠饮水会缩短其寿命并促进多器官退化性变化。因此研究人员推测,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患慢性病的几率更低,更长寿。
偶尔喝水少,人体虽不会有明显变化,但长期如此,首先会影响排尿,导致细菌停留体内时间过长,引发尿路感染、结石等;其次,水分不足,血液粘稠度变高,也容易形成血栓;再者,水分少还可能使大便干燥,引起便秘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喝水太多,也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肾脏每天会排出人体多余水分,但若喝的水比肾脏代谢还多, 多余的水滞留在血管里,细胞外的钠浓度就会被稀释,让细胞内外形成梯度差,从而导致细胞水肿膨胀,继而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就是水中毒。
水中毒后,情况轻的话,可能会头晕、嗜睡、神志不清等,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死亡。
多喝水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但是喝完水后也可能有一些表现是不正常,需要大家注意。
水中毒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一般发病急,症状明显,表现为头痛、乏力、精神症状等;慢性中毒则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轻微头痛,无力感、嗜睡、呕吐、口水增多等。
明明没有出汗,也没有吃过咸的食物,但喝水后依然觉得口干,这就要警惕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
当血糖升高,肾小球过滤障碍,就会导致大量葡萄糖溶解在尿液中,同时还会带走大量水分,产生渗透性利尿,水分丢失,人就会不停喝水。
一次性大量猛喝水,会引起血液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对于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者,这种猛喝水的做法,会诱发心衰或肾衰,严重者危及生命。
当喝水时出现吞咽困难,有明显的梗阻感,则要警惕是食管癌的可能。
食管癌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初期可能在喉部会有不适,吃东西会有吞咽困难感觉,但多为干硬食物有梗阻感,而随着病情发展,后期则流质饮食也有梗阻感,最后连喝水都梗阻明显。
水是生命之源,但饮水也不能"乱来",喝水时,这些原则要牢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健康成年人每天应喝1500~1700毫升的水,相当于3瓶矿泉水。
为了避免大量饮水,建议在固定时间补水与口渴补水相结合,可以设置时间,提醒自己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或是在两餐之间补水。
建议少量多饮,每次喝200 毫升左右。
喝水时水温以 25℃~ 40℃为宜,最好不要超过65℃,超过65℃的热饮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2A类致癌物,可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大部分饮料都含有糖分或添加剂混合,摄入这类物质过多,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导致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发育。
总之记住一点"要喝水,也要会喝水"!错误的喝水方式,也会让人陷入健康危机。